随着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生态养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据2023年宝鸡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西山黑猪的年养殖规模已达到50万头,且逐年增长。在传统养殖方式中,西山黑猪因适应性强和肉质优良成为重要的地方特色品种。然而,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在宝鸡西山黑猪养殖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尽管生态养殖有助于提高猪肉的营养价值和品质,但其实现过程中需解决饲养环境、饲料配方、疾病防控等问题。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宝鸡西山黑猪养殖现状及生态养殖技术,以期为提升养殖质量和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宝鸡西山黑猪养殖现状
1.1养殖规模
当前,西山黑猪养殖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拓石镇和香泉镇。以拓石镇西山黑猪商品育肥场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精心规划与设计,构建了包含现代化砖混结构养殖圈舍、高效能钢结构仓库及先进管理用房的全方位养殖体系,其养殖规模与设施水平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有效提升了黑猪养殖的集约化与标准化程度。与此同时,香泉镇六村联建的西山黑猪仔猪繁育中心项目,作为区域黑猪养殖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其占地面积达5 200 m2,规划建设的8座高标准猪舍与日粮库,确保了年存栏母猪量达到300头,并具备年出栏4 000头优质仔猪的能力。此外,以凤翔小伙王杰为代表的个体养殖户,通过注册成立凤翔县丰硕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西山黑猪等生态养殖的规模化经营。该养殖场在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养殖规模已稳步扩大至可存栏300余头,年出栏量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1.2发展趋势
依据《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宝鸡市明确提出了至2025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不仅为西山黑猪养殖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增长潜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特别强调要推进绿色发展,鼓励西山黑猪养殖采用生态循环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同时,通过培育壮大产业规模,支持西山黑猪养殖基地与合作社的建设,促进养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此外,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升西山黑猪的品种纯度与遗传性能,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宝鸡西山黑猪生态养殖技术
2.1场地选择
在宝鸡西山黑猪生态养殖技术实践中,林地选择是确保养殖质量与效益的关键环节。为此,建议选择远离城镇且确保方圆5 km内无污染源的生态环境进行养殖。具体而言,可以在当地选择海拔在600~800 m高度的区域,并确保放养场地内有多处天然泉水源,提供充足且洁净的饮水,确保每头黑猪每日饮水量达到10~15 L,满足其日常生理需要。在场地改造方面,还应清理所有可能对猪只造成伤害的荆棘与有毒植物,并使用铁丝网和篱笆围栏构建防护区域,围栏高度至少应达1.8 m,有效防止猪只外逃和野生动物侵扰。
2.2养殖密度
西山黑猪生态养殖应遵循每公顷林地放养150~200头黑猪的标准,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林地的实际面积和地形特征,科学配置放养数量,以避免过度放牧对林地造成过度压力和污染。而为了维持林地的健康与生态平衡,还需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确保黑猪的放养密度不会超过林地承载能力。
2.3圈舍修建
在宝鸡西山黑猪生态养殖中,选择山林的中下部区域建立圈舍及看护房是关键。此区域应具有良好的交通便利性、透光性和背风向阳的特点,同时确保水电供应方便。圈舍的建设可以使用木料、石料或砖等材料,地面需进行防水处理以防潮湿问题。顶棚需搭建遮雨棚以保护猪只免受雨淋。每头黑猪所需的圈舍面积应为0.6~0.9 m2,依照这一标准,若圈舍需容纳100头黑猪,则总建设面积应为60~90 m2。
此外,在条件允许的区域,还可以考虑使用移动式猪舍,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安装,节省了时间和劳力。移动式猪舍的尺寸一般为6 m×2.5 m,适合在放养区内进行灵活配置。
2.4仔猪选择
在选择适合放养的黑猪仔时,应选取那些断奶10~15 d的仔猪,这些仔猪能够自主觅食,并且体重应在20 kg左右。为了确保健康,仔猪必须无任何疾病,并且体型大小应相对均匀。
2.5生态放养步骤
2.5.1放养训练
选择好准备放养的西山黑仔猪后,应将这些仔猪集中到一个约100 m2的放养林地固定场地内,进行为期1~2周的循序渐进式放养训练。每天上午8点至下午4点,将仔猪集中在该固定区域内放养,以帮助它们适应林地环境,并学习觅食和活动。训练期间,仔猪的夜间休息时间为下午4点至次日早晨8点,必须全部召回至圈舍中,每头猪的圈舍面积应为0.6~0.9 m2,总圈舍面积应至少为60~90 m2,以确保它们在夜间安全舒适。经过这一阶段的适应后,仔猪应逐渐适应放养环境,可以将放养区域扩大至200 m2或更大,同时根据仔猪的适应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管理,以实现最佳的生长效果和健康状态。
2.5.2建立放养习性
在宝鸡地区的放养训练过程中,应在放养场所的适宜位置设置固定的投食和饮水区域,以促进仔猪的适应与管理。为此,应选择地势平坦且排水良好的区域,设置专用的投食槽和饮水器,投食槽应能容纳每头猪每d约1.5 kg的饲料,饮水器应确保充足的水源供应,每头猪每d需要约5 L水。每d在固定时间,如上午9点和下午3点,使用统一的口令,如“吃饭时间”或“喝水时间”,呼唤仔猪进食和饮水。通过这种固定的投食和饮水设置,以及一致的口令信号,能够使仔猪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增加它们对管理流程的适应性,进而提高放养效率和健康状态。
2.5.3仔猪疾病防治
为确保西山黑仔猪的健康与适应性,应在放养前1周开始驱虫,方法是将大环内酯类驱虫药按推荐剂量加入饲料中,连续喂食2次,以有效清除体内寄生虫。同时,应在放养前完成全面的疫苗免疫注射,以防范各种疾病。疫苗接种应包括猪瘟弱毒冻干疫苗、猪肺炎支原体兔化弱毒冻干疫苗、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霍乱沙门氏C500弱毒菌株活疫苗、仔猪水肿病多价灭活疫苗、猪口蹄疫灭活疫苗、猪链球菌弱毒株冻干活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猪伪狂犬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和流行性腹泻疫苗。非种用的仔公猪在出生后的3~7 d内需完成去势操作,去势应根据猪只体重和健康状态进行,建议使用合适的麻醉药物和消毒措施。放养前,需仔细检查仔猪的去势情况,对未去势的仔猪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在野外发情滥交配,影响放养管理和生产效果。
2.6野外放养的饲养管理
2.6.1适时补饲
在宝鸡地区开展西山黑猪的生态养殖工作时,确保猪只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提升管理效能是关键。为此,在放养之前,需在圈养环境中对西山黑猪进行3~5 d的适应性训练,每d设定2~3次的固定喂食时间,以便猪只熟悉其生活空间。在适应期内,建议每日为每头猪提供大约2 kg的饲料,逐步增强其对圈养环境的适应性。自第五天开始,可允许猪只在圈舍周边活动,自由觅食自然生长的果实与植物,以促进其自然觅食行为的发展。到了傍晚,则需将猪只引导回圈舍,进行集中的喂食,此时可适度增加饲料量至每头约2.5 kg,确保猪只得到充足的食物。同时,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通过特定的声音信号,如铃铛或口哨,训练猪只在傍晚时分返回圈舍进食。经过一周的放养后,应将每日的喂食量减少20%,改为傍晚单次喂食,维持每头猪约2 kg的饲料量,以激励猪只在自然环境中主动觅食,从而加强其生态放养的适应能力。
2.6.2饲料选择
在宝鸡地区进行西山黑猪的生态养殖时,为了适应当地的干燥气候,建议在初期放养阶段每日补充500~600 g的混合饲料,以确保猪只摄取足够的营养来适应新环境。随着放养过程进入中期,可将饲料量调整至每日400~500 g,以配合猪只在自然环境中觅食能力的逐步提高。到了放养后期,为进一步激励猪只增加野外觅食行为,应将每日饲料量减少至300~400 g。在饲料配方方面,推荐采用以下比例:糠麸类13%,浓缩料15%,豆饼16%,玉米面56%,这种配方考虑到宝鸡干燥气候的影响,能有效平衡营养供给,满足猪只在不同放养阶段的需求。
2.6.3病毒防治
由于放养的西山黑猪在自然环境中活动频繁,日间进行健康观察可能较为困难,因此建议在猪只傍晚回圈时进行数量清点,并记录其摄食情况和健康指标。考虑到宝鸡地区气候较为干燥,特别是秋冬季节环境较为寒冷和干燥,猪只容易出现健康问题。在发现猪只有呼吸困难、呕吐、过度兴奋或精神萎靡等中毒迹象时,应立即采取解毒措施。这包括按照产品说明或兽医指导进行肌肉注射强力解毒散,并辅以灌服30~50 mL白酒或200~300 mL绿豆水作为辅助解毒手段,以应对可能的中毒情况。此外,应定期对放养区域进行环境清理,特别是要移除毒芹、藜芦等有毒植物,减少中毒风险。建议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彻底的环境安全检查,确保猪只生活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以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健康问题。
2.7适时出栏
根据宝鸡市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西山黑猪的适宜放养周期通常设定为6~7个月,期间其日增重可达到300~400 g。在猪只体重增至100~120 kg时,应及时安排出栏。鉴于宝鸡地区秋冬季节的气温显著下降,建议从10月上旬起逐步安排黑猪进入出栏阶段,并确保至11月上旬完成全部出栏工作。对于未能及时出栏的猪只,应转移到能够适应当地冬季气候的圈舍内。在冬季集中饲养期间,推荐继续采用玉米、豆饼、糠麸等原料进行配合饲料的配制,而非直接使用全价饲料,此方法不仅能够维持猪只的体质和提升肉质,还能有效控制并降低饲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