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仔猪老腹泻?可能不是药不行,而是湿度没管好!
网络
15:38:37
1797
仔猪哺乳期腹泻仍是产房阶段最主要的损失性问题之一。常见病原包括大肠杆菌(ETEC)、轮状病毒、PEDV/TGEV、球虫以及霉菌毒素诱发的继发性肠道屏障损伤。除病原本身与免疫被动(初乳)外,微环境(温度、湿度、通风、洁净度)是决定病原负荷与易感性的关键。相比温度,湿度常被忽视,本文重点聚焦产房相对湿度(RH)与腹泻的关联性分析。
01、指标与概念
相对湿度RH(%):当前水汽分压/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分压×100%。
绝对湿度AH(g/m³):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汽质量;相比RH,更能反映“总水汽负荷”。简式:AH(g/m³)≈216.7×e/(T+273.15),其中e为水汽分压(hPa)。例如:24℃、RH 65%,饱和水汽压es≈29.8 hPa,则e≈19.4 hPa,AH≈216.7×19.4/297.15≈14.1 g/m³。
露点温度与露点差(DPD):室内干球温度−露点温度;DPD<2–3℃时,冷表面(钢架、窗框)容易结露→滴水→局部高湿污点。
表面干燥时间(Clean-to-Dry Interval):清洗结束至地面、缝隙、保温板手触无湿冷感所需时间;该时间放大了“RH×通风×温度”综合效应。
微环境分区:母猪躺卧层、仔猪保温区(creep area)、过道/通风主流区。实际RH在同一产房内可相差4–10个百分点,故建议多点监测。
为什么不用只看RH?
同样70%RH:
A房:24℃,露点约18.3℃,DPD≈5.7℃
B房:20℃,露点约14.0℃,DPD≈6.0℃
表面看类似。但如果夜间A房因外墙冷桥出现19→18℃瞬时下降,仍安全;而若B房夜间降到15℃,仍有1℃余量。
再看另一组:
C房:24℃,RH 85%,Td≈21.3℃,DPD≈2.7℃(极易凝结)
D房:28℃,RH 70%,Td≈22.1℃,DPD≈5.9℃(缓冲足)
两者RH看似差距15%,但真正风险的分界在线在“DPD是否逼近2–3℃”。
因此:RH只是“现在距离饱和百分比”,DPD是“还能降多少温不结露的安全垫”。
02、湿度理想区间分层
理想区间:产房整体RH 55%–70%(日内波动≤10个百分点),其中:
母猪主活动高度(约0.5–1.0 m):55%–65%更利于地面干燥与降低细菌复制速度。
仔猪保温区(腹部贴伏、蒸发散热能力差):60%–70%避免过低湿造成体表过快散热与冷应激。
目标是既不潮湿带来病原蓄积,又不干燥到增加粉尘与体表热流骤降。
一、极低湿度(RH<45%)
新生24 h内体表水分蒸发速率升高,核心体温维持所需代谢能上升→争夺初乳吸吮时间与能量,可能降低初乳(IgG)摄入总量,间接削弱肠道局部免疫。
低湿+加热常致粉尘(皮屑、饲料粉、垫料微粒)浓度增加,吸入性刺激引发轻度呼吸道炎症,系统性应激反过来影响肠屏障完整性。
保温箱与保温灯局部产生更强干燥梯度,仔猪改变趴卧聚集方式,拥挤造成腹部被粪水污染概率上升(行为性间接效应)。
该区域虽腹泻直接风险不如高湿明显,但初乳摄入稍降+轻度应激会在后期叠加。
二、较低湿度(45%–54%)
可接受,但需关注是否伴随平均温度偏低(<22–23℃);若同时偏低,则仔猪体表热损耗加剧。
此区间内如粉尘指数(可用简易光散射仪)>2.0 mg/m³,应调高最低换气湿度来源或增加适度蒸散(而非喷淋)。
三、适宜湿度(55%–70%)
环境水分不足以广泛形成持续性水膜,减少病原附着与增殖基质,利于清洗后迅速干燥。
不抑制已完成初乳摄入后的正常散热;体表热通量维持适中,减少畏寒聚堆(聚堆会提高局部接触性传播)。
保温区垫料手感干爽但不脆粉化,降低皮肤微裂风险(裂纹可成为细菌易感点)。
四、轻度偏高湿度(71%–75%)
统计上常出现腹泻率拐点前夜或雨季初期阶段;此区间表面干燥时间延长15%–30%。
清洗后若空置不足12小时,进猪时保温板下侧与栏角仍偏潮→首日粪样含水量升高,粪便散开度大,增加肛门周围污染。
早期病原负荷升高但临床症状尚未全面暴发,是最具性价比干预窗口。
五、明显高湿(76%–80%)
地面、缝隙水分蒸发曲线显著钝化;若采用冲洗+喷雾消毒模式,残留水膜成为稀释消毒剂的介质,同时保护有机微粒内病原。
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在湿润有机膜内复制速度提升(清除频率不变时净负荷上升),接触传播剂量阈值更易达到。
仔猪腹部与下颌被毛持续潮润→皮脂薄层受损,局部皮肤pH轻度上移,改变微生态平衡。
六、严重高湿(>80%)
冷凝:金属栏杆、外墙冷桥处形成凝结水滴,滴落点成为“热点培养皿”(高密度接触位于仔猪活动区)。
消毒策略失效概率上升:含氯、过氧化物类有效活性剩余时间缩短,且表面有机覆盖更难被氧化。
垫料或保温箱地垫吸湿后蓬松度下降→热绝缘性能降低,导致“高湿+轻度寒冷”并存的复合应激。
高湿也促进霉菌生长,饲槽/边角料霉变→霉菌毒素(如DON)摄入造成绒毛萎缩与紧密连接蛋白下调,病原黏附易感性上升(间接加速腹泻链条)。
03、湿度的交互影响
一、湿度与温度的交互
同一RH下,温度越高,绝对水汽含量越大→清洗后蒸发驱动力下降。
例如:65%RH在20℃(AH≈11.1 g/m³)与在26℃(AH≈16.0 g/m³),后者潜在水汽负荷高44%,意味着同样“表面看不潮”,实际水汽释放潜力更大,稍遇冷桥即可凝结。
过度为保温而降低通风量(冬季典型做法)→室内CO₂、NH₃与水汽共同累积;NH₃对黏膜刺激→降低局部免疫屏障,放大湿度对病原的作用。
因此建议使用“温度–湿度矩阵”或“露点差(≥4℃为佳)”作为精细调整参数,而非单一RH。
二、湿度对环境病原与介质的影响
载体延长:水膜/潮垫→病原(E.coli、轮状病毒、PEDV)的环境半存活期相对延长。
生物膜形成:微湿有机残留更易使革兰阴性菌形成初级生物膜,抵抗清洗。
接触频率:潮表面导致仔猪鼻端“探嗅+舔触”次数增加(行为监测可见舔栏次数上升)。
霉菌及毒素:高湿加速饲料残留霉变→肠道屏障弱化→病原易黏附与侵袭。
三、湿度引发腹泻的典型链式路径
高湿(>75%)→干燥时间延长→清洗后表面残留水+有机膜→病原负荷上升→初生24 h吞咽与接触剂量增加→亚临床肠绒毛损伤→第3–5天水样粪便上升→乳汁摄入下降→体重增速下滑(断奶前表现为均重差距扩大)。
04、湿度促进病原生存和传播的机制
环境残留水膜:高RH减缓地面与缝隙干燥,机械清洗后若未充分干燥即进猪,可导致残留水中有机物(粪、初乳、胎衣微量)为大肠杆菌快速复制提供底物。
有机物保护效应:湿的微生物膜与有机垢能部分降低常规消毒(如季铵盐、过氧化氢)有效氯或活性氧浓度。
表面再污染与接触剂量:潮湿垫料与腹部皮肤贴附粪污频率增加;仔猪趴卧与吮乳时吻突接触面扩展。
霉菌与霉菌毒素:高湿条件下(尤其饲料存储或产房局部冷凝)霉变加剧,导致DON、ZEN或伏马毒素摄入,使肠绒毛受损与紧密连接破坏,降低对细菌/病毒屏障功能,间接提升腹泻风险。
免疫与体能:高湿闷热状态降低仔猪产热的有效散发,出现轻度热应激时采乳频次下降,初乳/乳汁免疫因子摄入略减,削弱局部肠道被动保护。
清洁与消毒流程影响:若消毒后未达到完全干燥再进猪(有些场仅等待4–6小时,高湿延迟干燥需要12–24小时),残留水使消毒剂被稀释,病原反弹。
05、总结
产房相对湿度与腹泻呈显著正相关,阈值区域(>72%)风险加速。
湿度通过抑制干燥→提高接触剂量占主要中介路径,同时与霉菌毒素、初乳摄入协同放大。
控制策略核心在“快速完全干燥+连续监测+阈值预警”。
打开“养猪宝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中国养猪网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