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治?
网络整理
15:15:28
1947
一、影响仔猪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免疫能力不足:由于仔猪的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它们天生就缺乏足够的免疫力,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仔猪在断奶后,新陈代谢变得极为旺盛,对营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对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需求极为严格。
消化机能不健全:尽管断奶后的仔猪采食量逐渐增加,但它们的消化机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这严重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
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且皮下脂肪层较薄,仔猪对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低温环境,容易引发腹泻、肺炎等疾病。
抗应激能力弱:
断奶应激:断奶后的仔猪常表现出烦躁不安、不食等现象,导致生长停滞,饲养周期延长。断奶越早,应激反应越大。
营养应激:由于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全,消化酶活性较弱,仔猪在摄入高营养饲料后容易引发消化不良性腹泻,未消化的饲料在肠道中发酵产生毒素,进一步加重腹泻症状,甚至引发水肿病。
病原微生物的威胁:大肠杆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猪支原体等病原体,以及近年来流行的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都是导致仔猪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母猪免疫接种不当:母猪在配种前未接种相关疫苗或免疫失败,以及产前未进行大肠杆菌疫苗等接种,都可能导致断奶仔猪腹泻,降低存活率。
母猪带毒问题:母猪体内的猪瘟、伪狂犬病等病毒含量高,不仅会导致流产、死胎等问题,还可能引发仔猪在产后10天内死亡。
二、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应对措施
加强母猪围产期管理:
在产前45天和产前15天对母猪进行大肠杆菌苗接种,降低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
在母猪妊娠后期适当增加采食量,并在饲料中添加植物油或油粉,以及微量元素和复合维生素粉,提高母猪体内的能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储备。
母猪产后5天减少精料饲喂量,防止乳质过浓导致拉稀。同时,做好母猪的产后护理,补喂补液盐,促进水分补充和全身血液循环。
母猪泌乳期应全程自由采食,提供干净适温的饮水和安静的环境。
优化仔猪管理:
仔猪出生时避免羊水进入口腔及胃肠道,剪牙时注意消毒。
接产用具严格消毒,确保新生仔猪在2小时内吃上初乳,出生后24小时内吃足初乳40-60mL。同时固定乳头,确保每头仔猪都能吃到足够的初乳。
出生后7天及时投喂教槽料,第一次饲喂时调成糊状涂抹在仔猪嘴上。补料要少给勤添,确保仔猪随时都能吃到新鲜饲料。
提供干净、卫生和适温的饮水,定期更换饮水并消毒饮水器具。
提供适宜的环境:仔猪出生后要及时保温,适宜的温度对仔猪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不同日龄的仔猪需要不同的温度环境,同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70%之间。
及时治疗仔猪腹泻:根据症状及时治疗仔猪腹泻,包括哺乳猪腹泻、断奶仔猪腹泻和病毒性腹泻等方面。确保仔猪健康成长,提高成活率。
打开“养猪宝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中国养猪网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