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母猪,方能救猪价?环保政策正在给过热产能“降温”
猪兜
2025-09-22
959
今年以来,畜牧业正迎来一场从国家到地方层层推进的环保政策大考。随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的全面施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已明确成为地方“一把手”工程,环保成效直接与政绩考核挂钩。在这一背景下,各省相继出台严厉措施,从粪污资源化利用、雨污分流改造,到异味治理和环评准入,多项新规正在切实落地。环保政策不断收紧,正在深刻影响养殖结构的调整,也牵动着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这不仅是一场环保战役,更是一场行业生存与升级的考验。
一、环保政策全面加码,多地明确时间表与责任清单
从福建、广东、山东,到四川、湖北、江西,各地正在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专项工作。福建要求存栏2000头以上猪场加装液位报警装置;广东自2025年5月起实施新版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总氮、总铜、总锌等指标纳入管控;山东明确至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设施配套率保持100%,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暗访;四川提出2025年底前岷江、沱江流域须完成粪污还田管网建设;湖北重点整治设施“带病运行”问题,要求发酵床处理能力不足的猪场限期整改;江西也提出2030年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
这些政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配以扎实的排查与督导机制。湖南开展3个月全省地毯式排查;广西博白累计排查养殖场(户)超1.7万家,立行立改问题335个;湖北当阳实行干部包保责任制,每月电话联系、每季度到场核查;安徽蒙城每季度开展全覆盖检查,并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环保已成为一场动真格的持久战。
二、环保治理推动行业洗牌,母猪存栏结构性下调已成定局
在这一轮环保治理中,部分养殖主体确实面临关停、整改或搬迁的压力,尤其是三类猪场:传统散户、设备老旧或选址不合理的中型场、以及环评不达标的新资本项目。这些调整客观上会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
有分析称环保政策可能导致全国能繁母猪减少500–800万头,相当于现有存栏的12%–16%。该预测略显严峻,实际结果需视政策执行力度、企业整改速度及区域差异综合判断,但产能下降的趋势是明确的。事实上,截至2025年7月,能繁母猪存栏仍达4042万头,高于3900万头的行业目标线,说明去产能进程缓慢。但环保政策的持续落实,无疑将加速低效产能的出清。
三、只有真正减少母猪,猪价才能迎来实质性回暖
当前猪价持续低迷,仔猪价格跌破300元,商品猪价甚至低于头部企业成本线,已清楚反映出供给过剩的行业现实。不少养殖户期望通过降低出栏体重、延迟出栏来缓解压力,但这只能暂时缓和供应,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供需局面。
真正影响未来猪价走势的,还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实质下调。只有母猪减少,才会在6–10个月后体现为商品猪出栏量的下降,从而推动价格回升。目前行业虽多次召开会议倡议控制产能,但实际淘汰进度并不明显,多数养殖户仍在观望,甚至因短期盈利预期延迟淘汰计划,这反而可能延长本轮亏损周期。
如果环保政策能够促使一批低效母猪产能主动或被动退出,将有助于行业加快供需再平衡。母猪存栏量降到合理水平,才是猪价稳定回升的根本。
环保新规正在重新定义养殖业的生存门槛与发展路径。它不仅仅是对排污口的监管,更是对行业结构、养殖模式、甚至经营理念的一次全面升级。对于真正愿意长期投入、规范运营的养殖场来说,环保是挑战,更是机遇。未来,能繁母猪存栏量的适度下降、养殖效率持续提高、与环境友好共存,将是养猪业走向高质量增长的必由之路。行业阵痛难免,但唯有主动改变,才能迎来下一个稳健的盈利周期。
打开“养猪宝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中国养猪网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