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目前,新质生产力已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可以说新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开辟新赛道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新领域、增强国际市场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自古“猪粮安天下”,生猪是民生产业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世界养猪和猪肉消费大国,湖南是全国养猪大省,湘潭养猪在湖南的定位是创新发展区,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对生猪产业这种生产规模大、社会从业人员多、对农民增收影响大的行业,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替代传统养殖技术模式;如何通过科技革新与生产要素创新组合,使传统养猪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如何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破解生猪产业发展瓶颈难题,迫切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从业人员认真研究和思考。下面谈谈个人对发展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一些理解和认识,供同行参考。
1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把这一概念应用到生猪产业中,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进生猪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针对疫病防控、生态环保和质量安全等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解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问题,实现生猪产业提质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绿色发展;就是要针对生猪产业中的种猪性能、原料替代、精准养殖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如在育种领域要通过技术创新培育节粮高产高效健康猪种,摆脱长期以来对国外杜长大瘦肉型猪种的依赖;在饲料原料替代上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对豆粕、玉米等大宗饲料原料的进口依赖;在养殖生产过程中要依靠数字化、智能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来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等等。
2发展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把农业关键技术概括为三种:即以品种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以农业传感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农业信息技术和以智能化农机装备为代表的农业工业技术。生猪产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赋能生猪产业,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意义重大。
2.1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进生猪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的特征是创新,发展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培育更好的品种、研发更好的饲料、研究更好的防疫技术、创造更好的养殖环境、生产更好的肉食品,实现生猪产业质的提升。新质生产力还体现在现有技术的集成创新上,将单一技术组装配套产生叠加共振作用,获得更高层次的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有利于打造从良种繁育、饲料兽药、智慧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销售、消费体验各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从而推动生猪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提质升级和整体效益提升。
2.2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确保生猪产品质优
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满足市场对肉食品的大量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猪产业在为市场提供大量猪肉和相关产品的同时,必须保障产品安全质优,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强调的就是绿色发展和质量优先。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养猪生产中必须系统考虑猪场建设、品种选择、饲料饲养、疫病防治、屠宰检验和肉品加工等重要环节的技术创新,着力推广应用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加“互联网技术”,形成“AI”养猪新模式,推动传统生猪养殖方式向集约化、精细化和现代化转变,以确保生猪产业全链条各环节有记录能溯源可监管,从而实现产品安全质优。
2.3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促进效益提高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经济效益提高。新质生产力要求创新养猪生产组织方式、提升管理效能,优化“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养猪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方(政府、专家、企业等)优势,带动农村广大养殖场户增收致富,形成多方共赢局面;要求创新优化养殖企业“生猪、人员、饲料、防疫”管理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要求推行种养结合、粪水还田等环保养殖模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升生态效益。特别是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发展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还有利于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
3加快发展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举措
生猪作为传统产业、基础产业,同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养猪行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型提质发展,今后要在全面守住和加强疫病防控和生态环保等底线底板工作的前提下,着重在品种培育、饲料营养、智能养殖和产品加工等四个方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3.1强化品种选育技术创新
种业是生猪产业链的源头,种业振兴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品种是种业发展的“芯片”,种猪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引擎,对现代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超过45%。育种技术创新是原始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要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持续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种质创新,培育种业发展新动能。要在智能化精准化的生产性能表型测定基础之上,创新利用BLUP综合选择指数;要采用基于DNA芯片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提高分子水平上的选种准确性。育种实践中,要创新利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生物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对长白、大白、杜洛克等国外引进猪种进行持续的本土化选育,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种,突破高端外种猪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我们更要发挥中国地方猪种抗逆性强、肉质优、耐粗饲等特色优势,克服地方猪养殖周期长、饲料转化率低、肥肉多瘦肉少、养殖成本与养殖效益之间不匹配的技术难题,应用现代遗传育种新技术,建立适合本地猪(包括培育品种)的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和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创制出兼具中外猪种资源优势、肉质优良、性能卓越、抗逆抗病、高产高效的优质猪新品种,解决商品猪生产中“长得快、但肉不好吃”和“肉好吃、但长得慢”的协同难题,满足我国优质猪肉市场的多元化特色需求。就湖南湘潭来说,应在持续开展沙子岭猪资源保护选育、加大国审品种湘沙猪推广力度的同时,持续开展育种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育种技术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建立数智化育种技术平台,以沙子岭猪为主要育种素材,创新培育出湘岭猪等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为生猪种业振兴再做新贡献。
3.2强化饲料营养技术创新
饲料占生猪养殖总成本的70%左右。培育高产高效猪种、研发绿色高效饲料添加剂、优化饲料配方技术、提高饲料转化利用效率一直是畜牧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方向。目前国外高产猪种(杜长大)的营养需要量和饲料配方体系已很成熟,采用美国NRC猪营养标准能充分发挥外种猪的遗传潜力。我国地方猪种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现有地方猪种和培育品种(配套系)131个,这些品种普遍具有耐粗饲、营养要求低的特性,在较低营养水平条件下仍能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我们要创新利用地方猪耐粗饲耐低营养的优良特性,研究建立地方猪及培育品种精准营养标准和饲料配方体系,加快建立本土猪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和动态营养需要量数据库;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土饲料原料资源,如农村丰富的稻谷高粱及农副产品资源,继续开展稻谷等替代玉米、棉菜粕等替代豆粕技术研究,完善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开发低成本非常规饲料配方技术,减少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的进口依赖。要进一步加大发酵饲料、中草药、植物提取物及其他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和消化吸收利用率,增强猪只抗病能力,改善猪肉品质。
3.3强化肉品加工技术创新
我国肉类行业产业规模已达2万亿元以上,2023年猪肉产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24万亿元,进一步提升发展肉类加工产业,对引领生猪全产业链高效发展作用巨大。猪肉加工肉制品主要涉及烤肠、培根、酱卤肉、烧烤肉、肉丸、调理肉串、腊肉等品类。总体来说,目前我国肉品加工已突破冷冻肉加工、高温肉制品加工、冷却肉加工、低温肉制品加工和传统肉制品工业化加工关键技术,实现了由冷冻到冷鲜、生鲜到制品、高温到低温的重大转变,在品质提升、营养保持、标准加工、安全控制及绿色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智能化屠宰分级分割、生鲜肉智慧物流保鲜、精深加工和智能制造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缺乏肉品超快速预冷、亚过冷保藏、冷链物流精准控制、安全生产保障技术、锁鲜保味技术、绿色可降解包装材料和智能包装及冷链环境因子动态变化在线监控技术等,肉品加工普遍存在手工操作、半机械化生产现象,加工企业主要为小微企业,规模化企业数量少且产品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未来应根据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将更多新技术应用于肉制品加工,研制开发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质量品质好的新型肉制品,满足广大消费者对肉制品的新需求。湘潭现有肉类屠宰加工企业20多家,年生猪屠宰能力700多万头,加工产值达120亿元(含预制菜),加工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湘潭要以创建中南地区肉类加工示范区为契机,加大肉类深加工关键技术攻关,优化生产加工工艺,创新研发出食用品质、感官质量俱佳以及高附加值有地方特色的肉类加工系列肉制品,重点攻关深加工肉制品(含预制菜)生产中的保营养、保鲜、锁鲜、安全、杀菌、防腐等共性技术难题。
3.4加快推广智能化养殖技术
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将引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要引导规模养殖向智能化养殖发展,集成环境精准调控、生长信息监测、疫病智能诊断等技术;要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诊断和防控信息化建设,完善重大动物疫情测报追溯体系;要将人工智能AI算法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相融合,采集猪只多维信息,为智能估重提供精准数据;要采用母猪电子饲喂站,通过无线蓝牙电子耳标,记录每头母猪每天的采食量、体重,实现精准饲喂;要通过集成机器视觉、测距、红外等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母猪行为特征的实时自动采集和智能分析,精准判断母猪发情状态,智能化确定最佳配种时间,提高查情配种效率;要通过自动化传感器和智能算法,实现猪舍内通风量、温度、湿度、氨气和氧气浓度等指标的动态调节,达到栏舍冬暖夏凉。目前湘潭生猪产业智能化整体水平较低,要加大支持力度,培养数智化技术人才,创建数智化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场景,从养殖环节抓起,引进推广智能育种、智能查情、智能饲喂、智能环控、智能报警、智能疾病监测等人工智能设备和技术,推动生猪养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生猪全产业链各环节智能化、少人化和无人化生产管理水平,减少人工和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4小结
生猪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幸福产业。培育发展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首要的是培养生猪产业创新型人才,重点培育发展“生猪全产业链”新质生产力;要突出“科技创新、质量效益、系统集成”理念,认真抓好疫病防控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着力开展生猪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差异化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猪新品种(配套系);充分利用本土饲料资源,研发安全高效饲料,降低养殖饲料成本;加大肉类加工技术创新,开发适应多元化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肉制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武装生猪产业,提升生猪全产业链数智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