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母猪繁殖效率?攻略来了
土地流转
2025-01-03
1222
一、养猪业困境与繁殖效率剖析:根源探寻
当前养猪业的发展形势极为严峻,非洲猪瘟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资金投入来扩大养殖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许多养猪企业由于缺乏深厚的底蕴和高效的生产管理能力,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从母猪繁殖的角度来看,尽管我国规模化养猪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并且引进了世界上最优质的种猪品种,养猪企业也付出了诸多努力,但众多猪场的M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仍然徘徊在20-23头之间,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动物的生命本能主要体现在生存和繁衍两个方面。在生存层面,猪需要获取充足的食物以维持生命活动,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而在繁衍方面,公猪和母猪在身心愉悦、健康的基础上进行交配并孕育后代。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母猪的繁殖力包含繁殖能力和繁殖效率两个关键概念。繁殖能力主要由品种特性、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以及长期的选育过程所决定,是一种先天性的自然能力;而繁殖效率则是指在繁殖能力相近的个体或群体中,由于受到环境条件、营养供给、管理措施、疾病防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同时间内所产生和养育后代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的差异。
在实际生产中,繁殖效率的差异会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从内在因素来看,可能出现性发育和身体发育不平衡的情况,例如某些母猪性成熟过早或过晚,影响配种时机;性腺功能障碍会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影响发情和排卵;激素代谢紊乱会干扰母猪的生殖生理周期;性冲动异常可能使母猪对交配行为不配合或出现异常行为;疾病的侵袭更是会直接损害母猪的生殖系统和整体健康,降低繁殖性能。从外在表现上,常见的问题包括母猪乏情,即长时间不出现发情症状,错过配种时机;哺乳能力下降,导致仔猪生长发育受阻,成活率降低;不孕、不育现象增加,使母猪无法受孕或受孕后容易流产;死胎、弱仔和少仔的情况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母猪的繁殖力是由基因、生存状态和管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当下母猪繁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违背了动物的本性和自然规律。例如,在一些猪场中,公猪和母猪长期隔离,缺乏自然的接触和交流,导致阴阳之气不交感,公母之间无法传递性信息和激发性冲动,使得母猪缺乏精气;自然交配的机会减少,公猪和母猪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性行为,精气无法在两者之间顺畅交流,进而导致母猪元气不足。元气作为生命的原动力和繁殖的先天之本,其缺乏会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在过去,母猪不发情和公猪缺乏性欲的情况较为少见,但如今在一些养殖环境不良的猪场中,这些问题却日益突出。
二、效率提升战略要点:基石奠定
基因与繁育体系优化:品种组合在母猪高效繁殖中起着决定性的天花板作用,优质的基因能够赋予母猪更高的繁殖潜力。例如,某些经过长期选育的优良品种,其母猪在排卵数量、卵子质量、受孕率以及胚胎着床和发育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在构建繁育体系时,实现蓝耳病阴性或保持稳定状态是关键环节。蓝耳病作为养猪业中危害较大的疫病之一,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影响显著。蓝耳病阴性场在多个生产性能指标上展现出强大的优势,年胎次能够达到2.33-2.37,相较于蓝耳病波动场的2.13-2.25有明显提升;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可达到30.4-34.5,而蓝耳病稳定场仅为24.6-28.2,蓝耳病波动场更是低至20.6-25.1;在育肥环节,蓝耳病阴性场的养户育肥场成活率高达95.4-97.5%,养户育肥料肉比在2.42-2.51之间,日增重超过780克,而蓝耳病波动场的成活率仅为78.4-91.4%,料肉比在2.62-3.2之间,日增重不足750克。这充分表明,打造蓝耳病阴性或稳定的繁育体系能够为猪场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是提升母猪繁殖效率的重要基础。
营养与饲喂精准把控:母猪的营养管理在整个养猪生产中处于最高等级,具有独特的特点。滞后性表现为在母猪的生理过程中,营养物质首先会优先保障其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免疫系统的构建和维持,只有在满足这些基本需求后,才会将剩余的营养分配给繁殖系统。这就意味着如果母猪在生长前期营养不足或不均衡,可能会影响其性成熟和繁殖性能的正常发挥,且后期难以通过简单的补充营养来完全弥补。时效性方面,若母猪在性发育的关键时期得不到充足的营养支持,导致性发育迟缓,初情期发情延迟,那么将会错过最佳的繁殖时机,对其一生的繁殖性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失衡性在低胎龄母猪中尤为明显,由于其自身的营养储备能力相对较弱,在面对营养供应的波动时更容易出现失衡状态。例如,若饲料中某些关键营养元素缺乏或过量,可能会引发产后瘫痪、不发情等问题,从而增加母猪的淘汰率。贫富性则强调母猪既不能处于贫营养状态,也不能过度肥胖。过度的瘦弱会导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影响卵子的生成和排出,以及胚胎的着床和发育;而脂肪沉积过多和超重会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影响性腺激素的分泌和乳腺的发育,进而引发一系列繁殖障碍。因此,根据母猪不同的生活阶段和生理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配方和饲喂模式至关重要。例如,在后备母猪培育阶段,要精确控制其日龄与体重的增长关系,确保60日龄、4月龄、6月龄和配种前的体重和体况符合标准,后备猪配种时最佳的背膘(P2)厚度应控制在16-18mm之间,这样才能保证在分娩时背膘厚度达到18-20mm,为繁殖过程提供充足的能量储备和良好的身体条件。同时,要严格跟踪和统计各阶段的料耗量,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以满足母猪不断变化的营养需求。
后备猪培育精细管理:后备猪培育是母猪繁殖效率的基石,对猪场的生产运营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首先,它关系到后备母猪自身的体成熟和性成熟的平衡发展。只有当后备母猪在身体发育和性发育上达到协调一致时,才能顺利进入繁殖阶段,并在后续的生产中保持良好的繁殖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例如,如果后备母猪过早配种,其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会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面临各种健康问题,如难产、产后恢复困难等,同时也会影响仔猪的质量和成活率;而如果配种过晚,则会增加养殖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其次,后备猪培育与整个繁殖群体的生产节律调整密切相关。合理的后备猪培育计划能够确保母猪群体的更新换代有序进行,维持稳定的胎次结构,避免出现繁殖高峰和低谷的大幅波动,从而保障猪场的持续稳定生产。再者,良好的后备猪培育有助于维持猪群的微生物区系稳定。健康的后备母猪引入猪群后,能够与原有猪群和谐共生,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提高猪群的整体免疫力和肠道健康水平。最后,从经济角度来看,科学的后备猪培育能够降低母猪的折旧成本。通过提高后备母猪的育成率和繁殖性能,减少淘汰率,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为猪场节省大量的引种和培育成本。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重后备母猪培育过程中的各项评估目标。在饲养环境方面,每头后备母猪需要保证充足的空间,通风良好,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应大于1.4m2/头。光照时间和强度对后备猪的性成熟有着重要影响,每天应保证最少16个小时、强度至少270lux的不间断照射,对于6月龄的后备母猪,由于自然光照可能不足,需要采用人工光源进行补充,以促进其进入初情期。在饲料营养和饲喂模式上,要严格按照营养标准制定配方,确保饲料的品质和安全性,对各阶段的料耗量进行详细跟踪和统计分析。通过对后备猪日龄与体重关系的精确评估,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保证其生长发育和性成熟的顺利进行。在繁殖性能评估方面,要重点关注6-7月龄的初情期比例,确保180-210日龄的初情期比例大于80%,并且初次发情时体重控制在120公斤之内。这样的后备母猪在后续的配种和繁殖过程中更容易受孕,且繁殖性能更稳定。在健康评估方面,要从外观、选留率、育成率、实验室监测指标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外观上,后备母猪应皮毛光亮、体态匀称、精神状态良好;选留率和育成率应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后备猪群体的整体质量较好;实验室监测指标如血常规、生化指标、抗体水平等应处于正常范围,确保后备母猪没有潜在的疾病隐患。
统计数据显示,后备母猪培育的好坏对一胎母猪的断配间隔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对36个猪场73827头后备母猪的统计中发现,1胎母猪断奶发情间隔在6.54-10.35天之间,差异显著。培育良好的后备母猪,其断配间隔相对较短,能够更快地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提高猪场的繁殖效率;而培育不佳的后备母猪,断配间隔较长,不仅会增加非生产天数,降低母猪的年产胎次,还会导致仔猪落地成本相差5-13元/头。如果再考虑到返情率和产仔性能等因素,猪场的经济损失将会进一步加剧。
三、效率提升战术关键:细节攻坚
精细化管理升级:母猪的精细化管理在提升繁殖效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决定母猪群体繁殖命运的核心因素。无论饲料品质多么优良、养殖设备多么先进、药物疫苗多么有效,都无法替代养殖人员的责任心和精细化管理措施。在生产过程中,推进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将猪场划分为多个小的管理区域,明确每个区域的责任人,确保每头母猪都能得到精心的照料。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要做细做实各项工作,如加强健康评估,定期对母猪的体况、采食、饮水、精神状态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严格盯紧工作落实情况,确保各项养殖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注重小群护理,对于怀孕母猪、哺乳母猪等不同生理阶段的母猪进行合理分群,提供个性化的饲养管理和护理措施;加强对异常猪的保健工作,及时隔离和治疗患病母猪,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例如,采精公猪的定期刷拭和清洗能够保持公猪的身体清洁,减少细菌和寄生虫的滋生,提高精液质量;对母猪进行初乳和弱仔灌服,能够确保仔猪及时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母源抗体,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断奶母猪采用湿拌料和查诱情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增加母猪的采食量,又能及时发现母猪的发情迹象,提高配种成功率;怀孕母猪的小群护理可以减少母猪之间的应激和争斗,为胚胎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产房母猪的特殊护理包括提供舒适的分娩环境、及时处理分娩过程中的问题、保证母猪产后的营养供给和健康恢复等;中午和夜间巡栏能够及时发现母猪在非工作时间出现的异常情况,如采食异常、呼吸异常、发热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制作和饲喂发酵水可以调节母猪的肠道微生态,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母猪的免疫力;营养奶、豆浆的制作和饲喂能够为母猪和仔猪提供额外的营养补充,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每周进行膘情评估和料量校正,根据母猪的体况和繁殖阶段及时调整饲料供给量,确保母猪的体况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后备猪的驯化、初情期诱情、优饲和限饲流程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提高后备猪的适应性和繁殖性能;超期猪(后备、断奶)的处理操作要及时果断,避免浪费养殖资源;环控方面要确保猪舍的通风、光照、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等设施正常运行,为母猪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定期检查猪群的饮水情况,保证水源清洁、充足;做好各阶段猪群的免疫和保健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行体内、外驱虫,减少寄生虫对母猪健康的影响;在猪群转出后进行终末大消毒,空栏冲洗消毒并做好进猪前的准备工作,防止病菌的交叉感染。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很多猪场反馈精细化管理难以实施,主要原因是员工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这就需要猪场管理者进行变革,以“猪”为中心,构建清晰的繁育体系,确保生产体系的各个环节配套均衡,注重投入产出的平衡,而不是单纯追求低成本;以“人”为中心,优化生产组织架构,明确员工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真正参与到猪场的管理和生产中;以“养”为中心,狠抓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观念的转变和责任心的提升。老板要以身作则,重视精细化管理,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激励力度,让员工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对猪场效益的重要性。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深入一线指导员工工作,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员工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精细化管理技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只有老板、干部和员工在观念和思想上达成统一,围绕“三个中心”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实现母猪繁殖效率的有效提升。
肠道健康守护强化:肠道在动物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水谷传输、脾胃化生血液和营养物质的关键通道,同时也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所含的免疫细胞占全身免疫细胞的70%以上,对全身的气血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养猪生产中,肠道健康是母猪健康的基石,但却常常被忽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肠道问题是影响母猪健康和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有“养猪就是养肠道”的说法。
在实际猪场生产中,高达60%的繁殖母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溃疡问题,胃溃疡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食管部和贲门黏膜的交接处,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有可能发病。胃溃疡的发生会导致胃黏膜出现糜烂、角化、坏死或自体消化等病变,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胃穿孔。急性胃溃疡在育肥猪和基础母猪群中较为常见,其主要原因包括饲料配方不合理,如低蛋白日粮、高能量日粮、低纤维日粮、缺乏硒、锌、维生素E等微量元素,以及饲料粒度不合适(大于3.5mm且含粉率高)等;慢性病例的发生则与环境因素、饲料粒度、配方因素、营养因素、管理因素和品种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胃溃疡会严重影响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分解,导致母猪出现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体重减轻等问题,进而影响繁殖性能。此外,肠道疾病还包括梭菌性肠炎等各类炎症,表现为便秘、腹泻、血痢、胀气、消化道溃疡等症状,这些问题在几乎所有猪场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肠道微生物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肠道内的共生菌群不存在绝对的有益或有害之分,关键在于菌群的丰度和平衡。当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大量繁殖,就会引发肠道疾病,损害母猪的健康。为了维护肠道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保护肠道微生态平衡和促进肠绒毛生长。通过发酵产生营养素、自然酶和活性底物,为肠道共生菌群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其稳定生长,从而使粪便成形正常,减少便秘、功能性水便和血痢等问题的发生;维持肠道的pH值在适宜范围内,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和粘附,同时促进肠道绒毛的生长,改善肠道的吸收功能,使母猪毛色红润,减少肢蹄无力和产后瘫痪等问题的发生;稳定肠道上皮的渗透压和通透性,提高微量元素的吸收和生物利用率,促进母猪的发情、排卵和受精,提高繁殖性能。其次,要增强肠道免疫细胞功能。水解酵母细胞壁中的选择性甘露聚糖、葡聚糖等成分能够刺激肠道免疫细胞的功能,激活巨噬细胞、嗜中性白血球等免疫细胞,提高白细胞素、细胞分裂素等免疫因子和特殊抗体的含量,全面增强肠道的免疫系统,降低喘气咳嗽、各类肠道炎症和腹泻等疾病的发生率,使母猪眼睛明亮、呼吸顺畅,皮肤出血点和锈斑减少,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最后,采用湿拌料、水料饲喂方式能够调节营养吸收,减少消化道粘膜损伤,促进消化酶活性,增加母猪的采食量,减少消化道溃疡的发生,提高饲料利用率。
吴俊简介
吴俊,资深养猪从业者,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自1984年毕业后,便投身于福建省的“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21世纪后,吴俊的职业生涯更加多元化。他曾在默沙东动物保健品(上海)公司担任猪事业部技术经理,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动物保健品应用与管理经验。此后,他又加入美国爱德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担任猪事业部技术总监,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养猪技术领域的专业水平。
吴俊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拥有一线实践的丰富经验。他擅长规模化养猪体系的建立与生产管理落地实施,深谙行业内在逻辑,精通大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系统构建以及数据信息分析。这些专业技能使他在养猪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资深从业者。
在福建傲农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职期间,吴俊担任养猪产业生产总部总裁,全面负责公司的养猪业务。他凭借卓越的管理能力和深厚的技术功底,推动了公司养猪业务的快速发展,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如今,吴俊在养猪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经验和见解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将继续秉持专业、敬业的精神,为养猪行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总结系基于听课内容整理,分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养猪宝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中国养猪网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