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就四十多万吧,比他低多了。”唐玉边用手指着墙上的领导头像,边对记者说。
唐玉是国内某养殖公司的一个母猪繁育场场长,今年的年薪大概在40多万元,但唐玉的直接领导,作为管理多个养猪场的生产总监,年薪则在70多万元。
在人们的印象中,养猪或许是一项传统且平凡的工作,但近年来,养猪行业却频频传出高薪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究竟养猪行业的薪酬状况如何?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养猪为什么赚钱?
养猪工的具体收入是怎样的?记者走进一家颇具规模的养殖企业,并结识了母猪繁育场场长唐玉(化名)。作为一名已经在养猪场工作了17年的老员工,唐玉曾干过8年的饲养员,之后,又在2013年被提拔为段长,又于2020年被提拔为场长,如今年薪已达40多万元。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的定岗基薪为2万多元,这是稳定的收入保障。而在此基础上,若她所管理的繁育猪场各项指标表现优异,如单元满产率、母猪产仔率达标,她便能收获一笔丰厚的超级业绩奖;若在喂养成本上实现降本增效,提升了每头母猪的利润率,还会额外获得利润奖。如此算来,40多万的年薪已经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了。
深入养猪场,记者发现智能化养殖成为了提升效率和员工收入的关键因素。如今,许多养猪场告别了传统的养殖模式,迎来了智能化、数字化的变革。牧原股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研发的智能饲喂、智能环控、养猪机器人等设备令人惊叹。饲料通过数字化管道精准输送,配比由设备自动完成;猪舍内的巡检机器人凭借先进的技术实时监控猪的健康状况;还有圈舍声音监控设备和无针注射枪等“黑科技”,极大地解放了饲养员的双手。在这样的环境下,饲养员能够同时管理数千头生猪,管理生猪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奖金机会。
记者曾在参加国内某生猪养殖公司的表彰大会时发现,该公司一名生猪饲养员,就曾因为单一批次同时饲养2000多头生猪,又在生猪成活率、日增重、料肉比等方面指标排名靠前,最终一次性获得了8万多元的批次奖励。一份由国内某生猪养殖公司提供的数据亦显示,该公司一名饲养员,因同时饲养3000头生猪时,在成本管理、育肥增重等方面表现优秀,获得了14万元的批次奖励;另一名饲养员则在照料繁育母猪时,在窝均活仔数、分娩率等方面表现优秀,也获得过15万元的批次奖励。
风险
既然养猪这么挣钱,为什么不自己开办养猪场?这样的问题,也曾经在唐玉的脑海中浮现过,但她对比发现,虽然自办养猪场看似能实现收益最大化,但一则养殖方式传统,没有资金上智能化设备,导致生猪养殖规模上不去,而且,还需要独立承担养殖风险。
那些曾怀揣创业梦想的中小养殖户,就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曲先生,一位有着多年养猪经验的从业者,他的经历可谓是大起大落。几年前,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如一场噩梦,两次席卷他的猪场。2019年底,近2000头生猪或被传染或被扑杀,原本有望带来巨额利润的育肥猪化为泡影,他不仅损失了近千万元,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即便后来再次尝试复产,却又遭遇非洲猪瘟的打击,几十头母猪瞬间死亡,让他的希望再次破灭。这并非个例,许多中小养殖户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相比之下,大型养殖企业虽然在技术和抗风险能力上更具优势,但养猪行业整体仍面临着生猪疾病的威胁。
也不是那么美好
养猪场严格的管理措施,也是一把双刃剑。为了防控疫情,猪场实行封闭式管理,饲养员进出需严格消毒,甚至连洗澡次数都有明确规定。这种工作环境使得一些员工感到不自由,甚至产生孤独和无聊之感。
正邦集团招聘经理在招聘时就坦诚相告工作的不利因素,东源东瑞也将“能够接受封闭式管理”列为招聘先决条件。曾在猪场工作的王小军就因无法忍受消毒水的刺鼻味道和诸多不便而最终离职。此外,猪周期的波动也时刻影响着员工的薪酬,行业亏损时,基本工资也可能受到波及。
在人员构成方面,养猪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不少原本自办猪场的养殖户在经历市场的洗礼后,选择进入大型养猪场工作,牧原股份就有7000多名这样的员工。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了行业中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养猪场中虽然占比较少,但他们年轻有活力,思维活跃,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尽管猪场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对年轻人的社交、娱乐需求有所限制,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看到了其中的机遇,如稳定的收入和较低的生活支出,选择投身其中。同时,那些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由于经历丰富,更能吃苦耐劳,也成为了猪场长期稳定的员工群体。
养猪行业的薪酬状况是市场行情、养殖模式、风险挑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从业者来说,这既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行业,能凭借努力获得高薪回报;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如何在保障利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管理、提升员工福利、应对风险,将是未来持续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